吃瓜热门

本周碳讯:全球能源转型中的中国储能能力(碳讯第170期)—新京报

一、双碳动态 一、政策公告 1、液化石油气新国家标准公布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11月4日消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局)近日批准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液化石油气》(GB 11174-2025),将于2026年11月1日起施行。与旧版标准相比,新国标增加和完善了技术指标的要求,同时也完善了测试方法。新版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液化石油气产品质量,引导液化石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消费者用气安全。零碳诠释:液化石油气广泛应用于民用、工业和汽车领域。改善指标如由于二甲醚和硫磺含量符合规范,有利于减少因杂质和劣质燃料造成的泄漏、爆炸和设备损坏等安全事故,对保障居民和工业用户的安全有直接影响。此外,新标准中增加1,3-丁二烯、硫含量等环境指标,有利于减少燃烧有害气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契合碳中和、污染防治、提高能源效率等国家战略。二、行业动态 2、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火电厂已投产。 11月3日,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发电厂9号机组经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后正常运行。从此,北仑发电站成为日本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发电能力居全国第一。安奥国家能源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仑电厂9台机组满负荷时日发电量约1.76亿千瓦时,可满足约2000万户家庭日常用电需求。年发电量预计将突破400亿千瓦时。零碳解读: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燃煤电厂改造和现代化。此次投产的9号机组是北仑电厂节能减排改造工程一期工程的第二台机组,计划于2023年开工建设。测试过程中,9号机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平均浓度达到日本同类机组同期最高水平。北仑电厂是面积50平方公里的最大热源。报道称。电厂正在加快促进多能源互补,开发建设风电场、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产生更多绿色电力。 3、我国新能源储能装机容量位居全球第一。 11月5日,国家能源局节能和科技装备局副局长卞光启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发展高质量新能源储能推动世界能源转型”分论坛上宣布,9月底,日本新增储能设备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装机容量位居全球第一。最新数据显示,9月底,日本新增储能容量突破1亿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30多倍。其装机容量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40%以上,位居全球第一。分地区看,北方地区新增储能装机容量3118万千瓦,占全国的30.4%。西北地区装机2672万千瓦,占全国的26.1%。东部地区装机容量1655万千瓦,占全国的16.1%。零碳解读:目前,我国新能源储能规模化发展趋势明显,超过三分之二单站装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上。前三季度全国新能源储能等效利用时间约为770小时,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20小时。通过促进新能源开发和消费、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作用新能源存储逐渐增多。 4、日本最大的蓄热式电锅炉虚拟发电厂即将投入运营。据河北日报11月3日报道,随着我国北方逐渐进入采暖季,拥有我国最大蓄热电锅炉的虚拟能源工厂同时运行。这个“隐形发电厂”没有实体建筑。相反,将利用一个智能平台将张家口和唐山地区的16台蓄热式电锅炉整合为一台。调节容量54.4万千瓦,参与电网调节。保证了采暖季的可靠供电,同时增加了电网运行的灵活性。据介绍,蓄热式电锅炉就像一个移动电源。夜间电力供应充足、电价较低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储存起来。杜里白天用电高峰时,将储存的热能释放出来用于供暖。国网冀北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华北地区领先的虚拟电厂聚合商之一,整合这些分布式再生电锅炉资源,参与华北地区调峰电力辅助服务市场。零碳解读:虚拟电厂参与华北地区高峰用电辅助服务市场,对促进河北北部新能源消纳发挥重要作用。河北省北部地区是日本“十四五”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8200万千瓦,占比76%。为适应风电、太阳能发电波动,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精准制定了中午12点30分开始运营的时间表。至早上 7 点(风婆发电时段)和中午12:30至16:00(太阳能发电时段)。虚拟发电站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新能源发电量大,用电量就多,鼓励用户积极消费新能源。当发电不足时,及时减少用电量或释放储能,有效保障电网稳定运行。三、当地新闻 5、青海瓦朗抽水蓄能电站重大项目正式启动。 11月1日,日本西部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青海瓦兰抽水蓄能电站重大项目正式开工。青海瓦然抽水蓄能电站是国家《抽水蓄能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重大实施项目。总建设工期约为8年。第一批机组将投入运行并开始发电预计2030年全部机组并网发电,预计2031年底全部机组并网发电。电站建成后,将显着提高青海及西北地区电网稳定性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零碳解读:抽水蓄能电站在能量过剩时,将下层水库的水抽送到上层水库进行蓄水。用电高峰时,机组利用水流发电,实现“削峰填谷”供电。它还具有调制功能、频率和相位、紧急备份和黑启动功能,以支持电网的平稳运行。青海省让水泵动起来 蓄水电站总投资159.4亿元,总装机容量280万千瓦,8台可逆机组,单机容量3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为3.360亿千瓦时,年使用时间1200小时。 6、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增并网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据新华社11月3日报道,河北省石家庄市近年来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发电风电、分布式太阳能发电、集中式太阳能发电、储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0月底,全市新增发电并网容量1015.6万千瓦,占调节容量的52%。零碳解读:近年来,石家庄地区太阳能项目稳步发展,风能储能加速,新能源整体发展呈现“增量”趋势。截至今年4月19日上午11时25分,石家庄市新增发电量首次突破500万千瓦,达到511.86万千瓦,比前期489.4万千瓦增长4.59%,占电网全部用电负荷的62.9%目前,超过60%的电力用户获得了清洁绿色能源。 7、前三季度,新疆电网对外输送电量突破1084亿千瓦时。今年前三季度,新疆电网累计对外输送电量达1084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发电量较上年增长11.51%。上年达到358亿千瓦时,占对外供电总量的30%以上。据测算,电力这些新能源提供的能源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108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00万吨以上。目前,新疆电网初步形成“内七网五外网”的主体电网结构,构建了全国750千伏变电站数量最多、运行750千伏电网最多的节能网络。零碳解读:目前,新疆电网初步形成“内供电七环网、外送五通道”的电网主体结构。前三季度,昌吉至贵泉特高压±11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输送电量55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同比增长8.11%。哈密​​南至郑州±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 该工程对外输送容量338.5亿千瓦时。哈密​​-重庆±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对外输送电量84.6亿千瓦时,将为华东、华中、西南等地区的供电安全提供可靠支撑。这三个特高压项目将作为主渠道,促进整个地区能源资源的高效配置。 8、甘肃省发现总资源量超过7亿吨的大型镁熔白云石矿床 据甘肃省自然资源局消息,11月6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成功发现总资源量7亿吨的大型镁熔白云石矿床,标志着该地区矿产勘查取得重大进展。在。报道称,该仓库位于平凉市港通区壮马台地区。 2000年以来,为加快崆峒区镁白云石勘查开发,省、市、县财政共同出资对崆峒区卷马台镁白云石矿进行普查和详查,由甘肃省煤田地质局146队分阶段完成。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赋存于中元古代蓟县系王泉口组浅海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共概述了五层镁白云石矿床。 MgO平均含量为20.67%,是优质镁白云石矿物。同时,该矿山具有规模大、埋藏浅、坡角平缓、厚度稳定等特点,具有适合露天采矿的优点。g。勘查项目主要涉及地质填图、钻探工程、系统取样试验和选矿技术等。通过性能研究,确定了矿床特征、矿物质量和采矿技术条件。零碳解读:今年我国矿业勘探取得丰硕成果,新发现矿产遗迹80余处,其中大中型矿产遗迹约占70%。预计近期探明地质储量约为25亿吨矿当量,比上年增加约20%。其中,日本锂矿勘探成果领先全球,中国占全球锂储量份额预计将上升至20%左右。 D. 国际亮点 9. 中国向世贸组织提交了加强碳相关规则合作的提案。 11月4日,世界贸易组织据新华社报道,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今年最后一次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上,中国代表团正式提出《关于在世贸组织加强碳规则合作讨论的建议》,重点解决全球碳规则碎片化问题,提出推动碳规则发展的具体路径。通过系统性合作协调贸易和气候问题。中方代表表示,随着全球绿色转型进程加快,碳相关法规在应对气候变化、规范国际贸易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该倡议旨在落实2025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的《2035年中国国家自主贡献》。这一目标体系体现了中国构建涵盖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等多维度行动框架的决心。能源、工业、交通、城乡建设等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多边体系。中方强调,绿色化、低碳化是时代潮流。绿色标准不应制造新的贸易壁垒,而应成为各国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国际合作的桥梁。该提案建立在世贸组织现有职能的基础上,没有强加额外义务,也没有设定最后期限。我们的目标是“顺其自然,让事物成型”。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增强互操作性、促进标准体系互联互通,各方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贸易便利化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零碳解读:当前全球碳市场发展迅速,但标准碎片化、国家政策不完善等。它还面临跨境合作机制等结构性问题。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出台更严格的环境政策和碳关税,主权信用风险、贸易风险和“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多方一致同意推动国际标准统一,构建更加全面、连贯的绿色金融治理框架。 10、中国与东盟跨境电力援助超过750亿千瓦时,其中绿色电力占比90%以上。 11月4日举行的第七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透露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能源及能源投资合作不断加强。两国跨境电力互助超过750亿千瓦时,其中绿色电力占比超过90%。东盟成为主要外资目的地建筑业已成为中国的能源之源。据初步统计,到2024年底,双方合作的水电、风电、太阳能项目累计投资将比2014年增长5倍以上,装机容量将增长15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参与东盟国家能源网络项目190多个,总造价超过920亿美元。中国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易跃春表示,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日益密切。中国与东盟已建成110kV及以上互联输电线路16条。 2021年至2025年,中国与东盟跨境电力贸易占日本电力进出口的比重将逐年上升,将成为日本跨境电力的主要市场电力贸易。零碳解读:鲍尔与中国联通的密切合作已成为合作的重要基础。中国与东盟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对接。到2024年底,16条110千瓦及以上跨境输电线路建成投运,累计电力交易量750亿千瓦时,其中绿色电力占比90%以上,首次形成区域性绿色电力交易格局。 2、分主题讨论碳装机容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储能将为世界能源转型做出怎样的贡献? 9月底,到2025年,日本新增储能容量达到1.03亿千瓦,比十三五末增长30倍以上,占全球4%以上的总装机容量。 0%,全球第一——11月5日,在国家能源局、商务部主办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上,国家能源局节能技术装备办公室副主任贲光启透露了上述数据。新能源存储已成为扩大重大能源项目投资的重要动力,在新能源开发和消纳、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能源供应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海外扩张”成为今年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中国储能企业“海外拓展”领域实现全球主要市场全覆盖,合作模式深入人心也从单一产品供应升级到联合开发、技术生产乃至全生命周期服务。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储能行业正处于市场化转型的重要时刻。今年初136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储能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重大转变。持续降低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完善适应新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更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生态建设,是行业稳定生存的关键。图/ic 新一年储能走出国门,全球能源转型中国力量。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宏坤表示,新能源存储作为我国构建新能源体系的关键技术正在快速发展。11月5日,“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直接推动项目投资超过2000亿元,上下游产业链投入超过1万亿元,向世界提供了性能优异的产品,贡献了中国力量。到能源转化。核电、电网、新能源存储和火电是大型能源项目投资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调控司副司长辛益田在10月底国家能源局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前8个月,新疆、广东、云南、山东、内蒙古等地重大新增储能项目投资同比增速均超过100%。 2025年前三季度新增电动汽车等效利用时间全国储能约770小时,比上年增加约120小时。云南、浙江、江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青海、湖北等省区利用条件优越,调节作用更加发挥。今年,“海外扩张”成为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词。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肖鲁在上述论坛上表示,近年来,我国储能企业抓住市场机遇,利用先进技术和供应链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这体现在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作为行业供应链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l 储能三巨头和外资不断增加。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5年1月至6月,中国储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163GWh,同比增长246%。我们的业务范围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家国外企业参与。在163GWh海外订单中,111.6GWh来自特定地区。从地区分布来看,中东、澳大利亚和欧洲位列前三,均超过20GWh。其次是南美、北美、南亚和东亚,均超过 3GWh。按国家划分,澳大利亚、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智利领先:英国、美国、印度和日本的订单量超过3 GWh,而土耳其、波兰、希腊和巴西的订单量超过1 GWh。小鲁说未来,中国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支持高质量“主流化”,鼓励外国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共享发展机遇。同时,支持高层“退出”,鼓励国内企业与东道国合作。我们将引导您实现双赢。此外,我国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储能国际标准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外标准协调对接,为构建国际产业生态发挥积极作用。突破并采用数字存储和市场化综合能源的技术创新被纳入未来能源研究的重点。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储能系统。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9月发布的《大规模建设新能源储能专项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了更加明确的量化目标,力争2027年全国新能源储能装机容量达到1.8亿千瓦以上,推动直接投资项目约2500亿元。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储能行业正处于市场化转型的重要时刻。今年初136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能源转移由政策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重大转变。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夏庆提出,中国正在构建“主动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两轮驱动体系。这一机制成功推动了新能源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储能政策从最初的“新能源配储”演变为容量补偿、现货交易等市场化激励措施,确立了储能市场的独立参与者地位,拓展了其价值实现渠道。在明确机制引导下,市场侧积极响应,实现了装机容量的大幅增长和系统成本的大幅降低,较2022年下降了50%以上。展望未来,新能源与新能源存储的协调发展将加速能源结构转型,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铺平道路。技术创新成为储能产业实现全面商业化的重要手段。 “日本新能源存储快速发展,市场格局正在改变抽水蓄能的垄断GE发电到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存储的惊人增长。正呈现多元化、更大容量的趋势,液流、钠离子等路线同时进步,业界对安全性的关注与日俱增。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总裁于振华表示,储能产业正在从社会下游、政治导向、低价竞争的初级阶段,转向强调度电成本和总价值的市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我们将围绕材料、结构和智能化的共同创新,提高配电效率,满足新能源系统的需求。于振华表示,以风能、太阳能为基础的新能源系统对储能提出了要求。在成本、安全性高、规模大、寿命长等方面领先主要创新方向有两个:一是储能,注重本质安全、易回收、低成本和CIC管理。二是系统本身的创新,二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AI+”应用的创新,如智能温控、智能检测、智能预警、智能运维、智能交易等。新的应用场景与机遇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朱月毅主编陈莉校对刘宝庆。